东软软件园落子武汉,三十岁的东软再次抢滩登陆
2024-06-06 11:53:40
  • 0
  • 0
  • 0

撰文︱曾宪勇

出品︱阿桶观察 勇砺商业评论

西点军校对军人的领导力曾经有一条明确要求——“心里装着对方的利益,并有能力让对方清楚这一点。”

共好,同样也是东软恪守的一条行业准则。

5月25日,武汉经开区,南太子湖畔。

“在如今这个时代,行业内更多讲求融合型的商业模式,其深层逻辑是相互成就,共同成长。这种共好的合作关系在互联网时代表现得越来越明显。”站在高台上的东软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刘积仁并不讳言商业共好已然成为新时代的行业法则。

用了短短18个月,在武汉158亩的土地上,东软建造起一座14万余平方米的武汉东软软件园。

刘积仁博士认为,东软集团与政府、与医疗健康、汽车行业的合作伙伴间的关系便是共赢,东软为对方带来了新的机会,对方也为东软带来新的利益。

刚刚开园的武汉东软软件园,是继沈阳、大连之后,东软在国内第三座城市建设起的软件园区。武汉东软软件园可容纳超过8000名软件研发人员,将大大加速东软在智能汽车互联、医疗健康等领域的解决方案智能化和数据价值化战略的快速落地,赋能其在中南部市场数字经济发展和产业智能化转型。


“滩头堡”为何亮相武汉?

在软件园的拓展之旅中,位于武汉的软件园是东软时隔20年后再次举起的第三枚棋子。

早在1995年,东软便在创业地沈阳开办了第一个软件园,这也是中国的第一个软件园。

那时,中国软件产业刚刚形成,国内用户对软件版权的理解还很淡薄,更不要说购买售价高达几千元的正版软件。

东软坚信中国软件产业未来一定会形成规模,提前布局,静待花开。最初,国内客户不认可软件的价值,东软就定位于系统集成商,将软件嵌入硬件卖给客户;在中国还没有社保体系的时候,东软就开始研发社保系统;在中国人还没有使用手机的时候,东软开始研发通讯计费系统;当汽车还是奢侈品的时候,东软已经为众多国际汽车品牌提供软件服务;当时中国内地市场空间有限,东软就将目标转向海外,成为最早把软件出口到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

“现在想起来还是挺浪漫的,我们断定中国软件的未来一定会有发展前景。这个梦想让我们觉得虽然目前的路途很艰难,但远方又充满了希望。”刘积仁博士回忆说,“第一个软件园既是我们事业腾飞的起点,也是我们信念的开始。”

1999年,东软耗资12亿元,在大连建立起第二个软件园,这同时也是东软加速国际化进程的标志。

正在壮大的东软开始迅猛扩大国际业务,利用回报率较高的国际业务获取大量资金,在后期相当长的时间里反哺自己在中国的行业信息化业务布局。

如今,东软意识到,智能化时代的来临再次给予软件企业新的挑战和机遇,而且占据东软半壁江山的中南部市场快速崛起,也迫切需要一个产业基地来协助东软进行业务提速。

很快,刘积仁将视线投向了武汉。

坦率地说,东软之所以选择在武汉“抢滩登陆”,并非随意为之,而是与武汉的软件人才培养能力、区域地理优势和武汉在汽车、医疗健康、软件产业的优势息息相关。

具体而言,武汉东软软件园未来将“身兼四职”。

一、汽车产业基地

汽车行业是东软一贯关注的重要市场。当中国人还没有自己的私家车,汽车还是奢侈品的时候,东软已经开始为全球的汽车品牌提供软件服务了。

从早期东软开始涉猎的汽车电子,到后期入局支持国家车联网安全标准的制订,东软都表现出孜孜以求的热情和关注。

近年来,武汉已然成为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基地,岚图汽车、东风本田新能源、猛士科技、路特斯等众多车厂纷纷入驻武汉。前不久,百度“萝卜快跑”全无人自动驾驶汽车也选择武汉这座城市进行“万里长江第一跨”。

在笔者看来,东软睿驰和芯擎科技正是东软集团在汽车行业先后布下的两手妙棋。东软睿驰聚焦于汽车操作系统,同时布局自动驾驶、车云一体、新能源等业务,与东软集团的车载娱乐系统、智能驾舱、智能通讯、车载信息安全等业务相得益彰。武汉东软软件园开园仪式上,东软集团与芯擎科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如此一来,由东软研发的汽车应用软件将与由芯擎科技研发的汽车芯片珠联璧合,形成产业完美闭环。

“汽车芯片和汽车软件的融合非常重要。优秀的汽车软件会将汽车芯片的性能更好地表达出来。”刘积仁表示,东软在汽车领域的双重出击,会让与东软合作的车企产品更有竞争力。

二、南方业务“桥头堡”

如今,来自长江以南地区的业务会占到东软整体业务的50%以上。为此,东软经常需要从北方总部派出大量业务人员,奔波于南北城市之间。

而布子武汉,将有利于迅速实现东软业务在南方市场的“本土化”,武汉东软软件园未来将可直接辐射中南地区,并与沈阳和大连两地的软件园实现业务融合和生态互动,提升自身业务效率。

为配合武汉软件产业发展计划,近年来,东软与武汉政府、高校、合作伙伴等展开了广泛合作,并取得积极进展。

就在本次开园仪式上,东软现场与中国移动湖北公司、湖北数字产业集团、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湖北芯擎科技,以及江汉大学等7所高校签署合作协议,分别在医疗健康、智慧城市、智能汽车互联、软件人才培养等领域展开全面、紧密合作。

三、人才的“黄埔军校”

人才,是东软最终进军武汉的一个重要原因。

武汉是国内知名的“高校之城”,拥有包括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在内的84所大学,在校大学生数量超过110万人,该排名进入全国前三。

“武汉这座城市一年能够培养出100多万大学生,这在全世界都是少有的。”刘积仁笑称。

在刘积仁的记忆中,东软的前2000名员工大部分都是来自东北大学的学生,当年武汉东软的事业便起源于两个刚刚毕业就被派驻到武汉的学生,两个人,一辆自行车,就构成了东软的办事处,迈出了东软在武汉的第一步……

“今天,我们谈到数字生产力,谈到智能时代,谈到数字价值化,谈到数字社会,其背后就是人才的支撑。有人才的地方就一定有希望,所以我们为了未来的发展,选择了武汉。”刘积仁博士说。

四、“医疗高地”制高点

武汉还有一个重要身份就是“医疗高地”。武汉当地有两家中国顶级医院——协和医院和同济医院,即使在中国国内也要排在前十。此外,武汉全市医院362个,其中公立三甲医院数量高达62个,而深度染指大健康领域显然正是东软未来既定的发展方向之一。

如此看来,正是因为东软仔细推敲过武汉当地的人才基础、市场基础、产业发展基础各项指数,这才有了今日武汉东软软件园的横空出世。


共好,东软的“生态利基”战略

“与所有合作企业之间,实现相互成就,这是这个时代的要求。在AI大数据时代,这一趋势被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刘积仁博士表示,东软愿意成为行业的一半,希望合作企业勇敢地担负起行业另一半的角色。

在刘积仁博士看来,很多软件公司走不下去,原因就在于它们与行业的融合度不够。“他们的技术很好,但做的东西没有帮客户创造价值,也没有帮助合作伙伴赚到钱,这样在行业利益关系上便难以让合作伙伴倾力相助。”

在“共好”这个话题上,东软有着绝对的发言权。

东软在人工智能领域一直寻求生态应用和方案落地,而并不会发力推出基础通用大模型。“我们的目标是帮助客户解决他们的困扰,而不是试图解决所有人的问题,因此,我们集中精力只完成垂直应用领域中的人工智能基础应用。”刘积仁笑着说。

近日,国内各家大模型平台陆续开启了降价和免费的态势。刘积仁以此为例,阐述了东软对大模型行业的前瞻性看法。

“大模型实际上是一种工具,它不应该靠单纯销售自身来获得收入。”刘积仁说,“我不认为未来的市场会给它们这个机会,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大模型公司都在免费开放的缘由。大模型最终的价值体现不应在大模型本身,而是应该体现在大模型应用的落地和生态价值上。比如说大模型与自动驾驶的融合,便是汽车电子解决方案。大模型与医学的结合,便是医疗解决方案。”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曾经对“生态利基”战略颇为推崇。在他看来,知名企业有时候也经常采用“生态利基”策略,其特征在于尽量让自己融进整个行业结构,虽然表面上自己并不显著突出,但由于自己的产品技术已经被深深接纳,成为整个行业乃至社会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从而最终形成了无人愿意、无人能够与之竞争的行业优势。

事实上,执行“生态利基”战略的企业往往可以在行业中获得最高的成功几率和最低的失败风险。

或许,正是因为长期遵循“共好策略”的东软,让自己已然30岁的品牌生命与整个行业早已紧密契合,习惯“彼此成就”的行事风格让东软的利益与合作伙伴息息相关,荣辱与共,反而铸就了东软更为深沉持久的行业价值。

软件定义汽车,软件定义未来。三十岁的东软再次抢滩登陆。(文/曾宪勇)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